•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教学改革

学院教育教学及改革文件解读

时间:2012-03-06 10:03:13  作者:  来源:   查看:  

学院教育教学及改革文件解读

 

一、校企合作办学体制与机制

办学体制】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兴办进行管理的一套制度体系。

【办学机制】中国的办学机制有公办学校、私立学校、联合办学等。

(一)以“三会”为组织架构的三级开放式、立体化合作办学体制

1.学校层面:政府主导、“政、校、企、行”四方参与的“合作办学理事会”

2.系院层面:行业(区域)主导、“行、企、校”三方组成的“行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

3.专业层面:学校主导、“专业、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

(二)“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四方联动的办学机制

1.政府主导:在发展规划、资源整合、政策制定、制度建设、经费筹措、标准规范、督导监管、依法治教等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综合协调作用。

    2.行业指导:搭建平台,在人才供需、学校发展规划、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师资队伍、企业参与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3.企业参与:在专业设置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与教材开发,教学过程与管理,学生实习指导与管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就业与指导,技术推广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全程参与;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合作机制。

4.学校主体

 

二、办学模式

【办学模式】:一所学校为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需要而建立的一种人才培养的格式规范

我院“1233”办学模式

(一)一个目标: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指既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平,又具有比较高超的动手能力与操作技艺,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高、技能强的专门人才。

我院强调:在保证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社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能够将客观规律和原理转化为物质形态,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1)坚持教育的“高等性”;

2)强化职业的“针对性”;

3)突出技术的“应用性”;

4)体现发展的“多样性”。

(二)两个依靠——行业和企业

(三)三级平台——专业通识能力、专业通用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特殊能力(岗位特定能力、专项能力)

(四)三支队伍——理论型、技能型、双师型

三、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运行方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运作策略、教学组织及评估方式等构成要素。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提出的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

“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我院 “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娴熟的专业技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加强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专业与地方支柱产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课程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专业与地方产业对接

1.内涵: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对接,专业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

2.目的:优化专业布局,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增强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3.实现方式(措施):建立专业动态调整体系和人才需求预测体系;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引入行业技术标准共同开发课程、引入企业技术和管理共建“校中厂”或“厂中校”、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共建教学团队、联合技术研究、创新、攻关等)。

(二)人才培养规格与地方用人单位需求对接

1.内涵: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与职业岗位群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对接

2.目的: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的方式,提高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3.实现方式(措施):深入行业开展专业与人才需求调研;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多方式、多途径引入企业文化,推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以教学为主渠道,全方位渗透职业素质培养。

(三)课程与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对接

1.内涵:课程结构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对接,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对接

2.目的: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增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实操性

3.实现方式(措施):合理选择课程内容;多方式创设职业情境;科学设计与选择教学项目。

(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内涵:主要指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建设、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等主要环节(过程)要始终贯穿校企合作、多方位实施工学结合。

2.目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就业竞争力。

3.实现方式(措施):企业参与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研制,企业参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教材开发;企业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施行动导向模式;企业协同教学管理、推行柔性教学制度;企业(社会)参与质量评价、校企联合考核学生质量。

四、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我院“三级平台”教学模式

以培养人才适应社会、职业、岗位(群)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为主线,确定专业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围绕掌握职业能力来组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将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按照合格的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必备的职业能力构建“通识能力、专业通用能力、专业特殊能力” 相互融通的教学体系,是一种“能力本位”教学模式。

(一)通识能力(职业关键能力)平台

通识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具有跨专业性、可迁移性、普适性的特点,适用于所有行业的所有职业。“通识能力”平台,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规格要求,培养学生作为“社会人”、“职业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职业基本能力,体现教育的“高等性”,保证学生有一定适应社会转岗的能力。通识能力培养应与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并渗透到专业培养的过程之中,主要通过人文工具课程、专业课程教学及学校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加以落实。

(二)专业通用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平台。

专业通用能力是从一般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可通用的基本能力,适用于这个行业内的各个职业或工种。专业通用能力”平台,应当按照“职业人”的要求,通过对学科领域的系统理论进行“解构”,解剖职业链上岗位、岗位群的典型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能力要求进行“重构”,筛选基础性的具有再生潜力的内容,加强学生专业技术基础(理论)教学,保证培养的人有实力应对职业岗位流动和专业素质提升的需要,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强调理论的“够用”,突出技术的“应用”,应适当增设职业通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专业通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更加注重“学中做”,在实现途径上,主要通过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专业见习、轮岗实训等方式加以落实。

(三)专业特殊能力(岗位特定能力、岗位专项能力)平台。

岗位特定能力是每一种职业自身特有的,它只适用于这种职业的工作岗位,该阶段培养学生具体某一岗位的专项能力。“专业特殊能力”平台,应当按照“岗位人”的要求,以岗位的技术能力为主,及时把与职业岗位(群)有关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充实进去,运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毕业就能适应社会职业岗位()在技能方面的需求,以奠定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以“实用”、“娴熟”为原则,可以适当增加职业岗位要求的操作训练课程。岗位特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更注重“做中学”,在实现途径上,主要通过专业(技能)课程教学、顶岗实习等方式加以落实。

五、办学模式、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区别

“办学模式”是指“根据什么需求和条件去开展教育,它强调的是外在的形式和特征

“教学模式”是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什么思路”去组合要素,安排程序和制定策略,它注重于突出教学活动本身

“培养模式”是按照什么样子”去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其根本属性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多要素范畴。具有一定的风格和特征,而其外延,应视为整个培养过程。

将“培养模式”扩展,则极易与办学模式混同;将“培养模式”压缩,又极可能降为“教学模式”。总之,人才培养模式介于办学模式与教学模式之间,办学模式比它更宏观,教学模式比它更微观。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版权所有:公共课部-中专部